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 | 刘志辉:为上海书展加油

上海书展走过了20年,活动邀请了多位“资深”见证者,从策展组织、书展变迁、与读者互动等角度,共同回忆书展的美好时光,更好地前行。(本文刊登于8月9日《中国出版传媒报》)

图片[1]-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 | 刘志辉:为上海书展加油-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 | 为上海书展加油

■刘志辉(上海市图书期刊发行行业协会编辑)

图片[2]-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 | 刘志辉:为上海书展加油-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上海书展办了20年,我参加书展也20年了,如果要形容我在书展中的角色,那是一个挥舞旗帜、加油打气的人。

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举行,那一年也是我在上海新书报工作的第二年,我以图书宣传记者的身份开始报道书展。

《上海新书报》是一份全国发行的周报,每周24版。那一年,为了书展,我们出版了128页的《书展专刊》,展示全国各地出版社的好书、新书,采访了不少即将在书展上发布新书的作家。同事们加班加点,熬夜才完成128页,但这是一份快乐而辛苦的工作,我们提前了解到了很多好书信息,提前和很多知名作家对话,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第一次去上海书展的时候,虽然有书展地图,也有现场志愿者给我指路,但走路还是迷路了。因为书展场地太大,区域太多。中央大厅的活动区经常用来发布重大活动,两边的第一、二、三活动区用来发布一般活动。东一馆、东二馆经常用来发布新华书店主办的局部活动,西一馆、西二馆经常用来发布上海出版社主办的局部活动。另外,友谊厅用来发布需要安静空间的重大活动,比如讲座、论坛等。这些区域不是简单的直进直出,需要上楼下楼绕一圈。当时,我和从全国各地来采访的媒体同事们为了赶上新书发布会,四处奔波,经常因为绕路而头晕目眩。后来书展规模扩大,又增加了东阳光帐篷和西阳光帐篷,让我更加迷茫了,幸好跑了一圈之后,大家都知道了穿梭的技巧,节省了不少时间。

图片[3]-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 | 刘志辉:为上海书展加油-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在书展上,我面对面采访了很多知名作家,也采访了很多电视、电影明星,因为事先做了大量功课,跟一些作家相处得还不错,之后的报道也非常成功,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一场书展往往有上百场活动,除了完成报社指定主题的采访,还可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联谊厅,漫画家蔡志忠签名售书,读者排起了长队。我也是他的粉丝,拿着买的书,小心翼翼地排队,看着他慢慢地和每个读者聊天,给每个读者签名、画漫画,置身于书展的喧嚣之外。我很佩服他,欣赏他的随性与超脱。一位演员说,演员这个职业让他可以解读很多人的生活,很丰富。作为图书推广记者,和这么多书作家对话,相当于感受了很多人的生活,这也是难得的,很珍贵的。

作为图书行业媒体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书展不同于一般的书展,它能够吸引读者和出版社的广泛参与。记得有位远道而来的出版社社长自豪地说:“我们重视上海书展,因为我们在这个书展上销量最多。”很大原因就是主办方对宣传的重视。每届书展前,主办方都会召开数次新闻发布会,召集上海几乎所有图书行业的记者,由主办方和各大参展商分别介绍展会的亮点和细节,并在现场设立新闻中心,为全国各地记者提供电脑、网络等服务。很多外地的同行都表示,上海书展新闻中心的服务非常出色。往往在书展前,各大媒体就开始到处宣传书展,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书展的到来,书香四溢。

后来,创办了二十多年的上海新书报因为各种原因停刊了。我开始编辑《新华书摘》,后来又编辑了新媒体平台《新华易成书集》,都是围绕图书推广和参加上海书展展开的。现在我在上海市图书期刊发行行业协会工作,每天更新“上海书展”微信公众号,和上海书展平台密不可分。所以,我一直是一个为上海书展加油的人。

上海书展快来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免输入评论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