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案》是一部改编自台湾真实少年杀人案的电影,该片由杨德昌执导,张震、杨静宜、张国柱、金燕玲等主演,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台湾的一起杀人案的始末,该片于1991年7月27日在台湾上映。
概要
1960年代初,台湾的一切都显得灰蒙蒙的,浑浊的空气中弥漫着灰色的气息。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着这座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陆人操着自己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忙碌地在这个城市里奔波。随军逃到台湾的家庭,组成了被称为“军村”的小村落。在这样的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鸡、花头、小虎、小翠……他们长大成人,结成帮派混在一起。“小公园帮”和“217军村帮”逐渐成为不可调和的对手。
台北,建国中学夜校的男孩小四是个不参与学校帮派冲突的好学生。他的父亲是遵纪守法的公务员,母亲是小学代课老师。1949年他们从大陆移居台北。家中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的重担,想放弃出国的愿望,但母亲不同意;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逊有耐性;张震是家中的老四,所以叫小四;家中最小的妹妹是个长得飞快的小女孩。小四和家境不幸的女孩小明很合得来,互相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妮也爱上了小明。 小明的父亲早逝,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成熟得太早,同时应付几个男生。数学考试时,因为狡猾抄袭,父亲后来到学校交涉,但最后因为不满校领导的官僚作风,与校领导发生争执,小四受到严重警告。蜜儿回到台北,嘱咐小四好好照顾小明。
因帮派纠纷,哈妮孤身一人前去对抗“军村帮”,却被帮派老大山东推到车轮下。小四为给哈妮报仇,参与围剿“军村帮”,山东被杀。小四的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认罪书,被开除,迫害得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革职。小四因与学校发生矛盾,被勒令退学,准备好好学习参加日间插班考试。
小明的母亲在马思玲家做女佣,马思玲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好友,是个早熟却又讲义气的少年。小明因为母亲的关系,住在他家,家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让小四无法忍受,他觉得小明变了。小明和小马的关系,让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和小马发生了争吵。在牯岭街旧书市场,小四见到小明,再次向她表白心意,却被小明断然拒绝。失控的小四连捅小明7刀,小明当场死亡。小四被捕,一审被判处死刑。由于这是国民党当局移台后第一起少年杀人案,经过各界争议,台湾高等法院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
猫王录制了一首英文歌《Sunny Summer》送给小四,却被警察扔进了垃圾桶。
电影评论
时代的动荡映照在人们的心中,人与历史狭路相逢,人想逃离,历史却不肯让步,最后两败俱伤。青年们的青春就像他们从片场偷来的电筒,在夜行时,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只是暴露了旅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助。其实,这种青春题材如果真的拍得好,应该是最不平凡的。男孩是疯狂的少年,女孩是怨妇,爱恨交织双反差婊吃瓜爆料黑料免费,日日爱不能成爱,恨不能成恨,日日多少曲折,多少幻灭,多少挣扎,多少剧变!(著名影评人史航点评)
和杨德昌的其他电影一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构严谨,细节生动,人物复杂但清晰,叙事复杂但不凌乱。(金鹰网评论)
从这个角度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创作目的在于“追忆往昔”,而非“怀旧”。杨德昌还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创作者,他试图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属于90年代的历史批判视角。事实上,整部影片的风格仍然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感和客观性。(搜狐娱乐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