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ppt

· 1.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群 2011年、2012年版 2010年版 辖区内法定传染病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 2.工作流程: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报告与处置 * * · 3.工作内容及要求: 报告-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置 ·发现:规范填写门诊登记簿、入/出院登记簿、X光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登记簿。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应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发现或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基础工作——各项制度、掌握诊断标准、门诊日志、报告卡、网上报告·报告 报告程序和方式 报告时限 改正报告和补报 直报 质量评价指标变化情况 一、报告 1.传染病报告 1.1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报告人:履职人员 1.2报告程序及报告卡填报规则 通过《传染病报告卡》采集传染病病人信息,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上直报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责任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刘昊然吃瓜,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告。漏报传染病病例要及时报告。

乡村医生或个体执业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患者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向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部门(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目前,传染病报告卡主要有23个项目,报告卡中带“*”的项目为必填项,共10个项目。·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1)传染病报告卡重要信息的填写要求①职业:选择学生、托幼机构、工人、干部职员、农民工等时,应填写相应的工作单位。其中,学生、托幼机构工作单位应填写所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农民工工作单位应填写所在工作地点或施工队。②患者所属:指患者常住地(居住时间≥3个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 · ③现居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的实际居住地址,可以是家庭住址、寄宿地址或宾馆、客栈等,应详细填写到村民小组(门牌号)。如果患者有多个住址,应填写患病期间可随访的地址,而不能填写病例登记的住址。 ④“确诊时间”的小时为必填项。 ⑤发病日期:本次就诊时开始出现发病症状的日期,如不明确,则填写就诊日期。对于病原携带者,填写首次发现病原体的日期或就诊日期。 ⑥确诊日期 i.初次报告的,填写初次诊断的日期 ii.修订报告的,如疑似病例修订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修订为另一种传染病、一种传染病修订为另一种传染病的,填写诊断日期; 同一疾病类型由临床诊断修改为实验室诊断的,仍填写初次诊断日期。

图片[1]-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ppt-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 · ⑦ 注意“报告疾病类型”、“病例分类”与实验室结果之间的逻辑性验证 ⑧ 更正疾病名称:填写更正前报告的疾病名称。 · (2)对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进行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以前曾被诊断并报告过,今年不再报告;病例报告情况不明,或同年多次就诊(包括复发)的,只报告第一次就诊一次,第二次就诊后诊断结果未发生改变的不再报告。如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无需直接上网报告。 · 1.4 报告时限 1.4.1 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原因不明的突发传染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小时内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报送传染病报告卡。··1.4.2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病原体携带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24小时内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

· · 1.4.3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暴发、流行或者原因不明的其他传染病——24小时内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 1.5报告材料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有符合要求的门诊登记簿、实验室登记簿、入院出院登记簿和传染病报告卡;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填报。 1.5.1门诊日志: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疾病名称(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时间、初诊或随访等内容。1.5.2入院出院登记簿: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等基本内容。··1.5.3实验室登记簿:包括姓名、取样日期、检验日期、检验科室及医师、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医师、检验日期、报告日期等内容。传染病检测项目阳性结果应予以标注,并告知主治医师。1.5.4以上资料及传染病报告卡应至少保存3年。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2报告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涉及地域范围、发病数、死亡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事件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沟通方式等。

图片[2]-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ppt-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详情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对于自然灾害、意外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可按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初次报告表》和《突发事件伤病员救治统计表》的要求进行。2.3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2小时内通过电话或传真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上直报条件的,可网上直报。··不具备网上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通过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该机构应审核信息,判断其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进行网上直报。 同时通过电话或传真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专业机构报告。对涉及10人以上伤亡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当地专业技术机构(一般是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应直接报告或在接到并初步确认伤亡情况后,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续保。··法定传染病(39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结核病、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其中,炭疽中的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两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国家卫生计生委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冠病毒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由乙类调整为丙类,纳入现有的流感管理; 取消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甲类传染病防治措施。·更正、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者报告病例的结果、诊断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正《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及时补报。 ·直报质量评估 ·病人处置 流行病学调查 疫点、疫区处理 紧急预防接种和预防用药宣传教育 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者管理 1.病人医疗救治与管理 1.1传染病病人管理 积极开展病人、疑似病人的临床救治,对确诊或者疑似传染病的病人,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要求和传染病的传染性、危害性、传播途径等,采取严格的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保护或分泌物/引流液保护措施。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标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可能被污染的场所、物品、医疗废物和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当进行隔离治疗,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隔离期限;对疑似病人,在确诊前应当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在隔离期限未结束擅自离开隔离治疗的,应当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协调相关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对病人与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当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并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发现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传播控制措施。根据传染病传播方式和能力,采取分病种单独隔离或者集中隔离措施。 对原因不明的疾病应当采取单独隔离措施。发生疑似或者确诊甲类、甲类传染病死亡病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尸体卫生处理。··1.2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管理发生需要应急处理的突发事件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尽快对伤者进行基本医疗救治和现场抢救,必须收治所有患者,并保存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收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到身体伤害的患者。

· · 1.3 患者转诊 无传染病救治能力或卫生行政部门另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转诊要求及时将病人或疑似病人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诊治,并将病历副本转送相应医疗机构,对需要转运至流出区的传染病病人做好传染病管理交接。对不具备转运甲类传染病病人条件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告知上级医疗机构或请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调派转诊车辆转运患者。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依托1 2022 海军安庆医院老年病总科 丁蕾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目的和意义 为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职责,规范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工作,制定本规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是患者首诊的主要场所,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的关键环节,是调查处置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重要力量 基本概念 1.传染病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 1.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纳入乙、丙类并予以公布的传染病。 1.3其他乙类传染病和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并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

1.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发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指南)中规定必须报告的传染病。 · 1.5本行政区域内属于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以及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公布的传染病。 1.6对当地公共卫生有影响的非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目前,我国列入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共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 · 主要内容 对象 流程与说明 工作内容与要求 要求 考核指标与评分标准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底板 1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免输入评论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