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摊精神与上海青少年|上海客厅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上海特约记者 邱梅

“地摊”一词在微信朋友圈热度不断攀升,似乎席卷了整个市场。这源于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就业、保民生国产热门事件黑料吃瓜网汇总,要稳住亿万市场主体,全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句话或许读进了一些人的心里,但在当时并没有触动大多数人的神经。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说,中国西部某市按当地规定设立流动摊点3.6万个,一夜之间带动10万人就业。6月1日,李克强来到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小区对面,不少商户在店门口摆摊。总理来到一家叫“苏家麻辣拌”的熟食摊,询问摊主疫情期间受影响有多大,是否享受到房租减免,员工工资能否发放。

此时,“地摊”已经成为了朋友圈热议的话题,那些曾经的低俗或者高雅的人,都撸起袖子,唱起了各种“地摊”歌曲。

“地摊”曾一度被认为不配在正规场所,甚至被处处驱赶,狼狈不堪。“地摊”的再度兴起,必定与过去大不相同,至少设备从内到外都多种多样。至今,“地摊”开始被大众用来指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地摊”的再度兴起,意味着集市的烟火气才是最大的生命力,也意味着每一个街头奋斗者都有最大的尊严。“地摊精神”是一种街头拼搏的精神,是一种在土地上生长、自力更生的精神。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想通了,但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答案。当你沿着熟悉的方向走着,却突然拐弯,走向茫茫荒野,也许那一刻才是你人生真正开始的时候。当你不断前行,如路边的野草般蓬勃生长,也许你就是盛夏里的那个少年。

5月,大河财立方上海客厅在《黄浦江畔20位杰出年轻人》专题报道中,结识了两位河南籍上海个体工商户王晓东、张磊,他们是“上海的河南地摊精神和河南青年”。

王小东:和家乡一起去上海旅行

图片[1]-河南地摊精神与上海青少年|上海客厅-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王晓东,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籍贯: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2001年大学毕业,2001年6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图片[2]-河南地摊精神与上海青少年|上海客厅-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现为上海张桂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这一段简短的介绍,总让人心惊胆战。“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职业。”王晓东笑着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说,“一开始,我根本没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法律这个词是我的选择,但我不知道自己最后是怎么选择的。”

大学毕业后,王晓东先是从郑州的校园回到家乡濮阳,“做一名财务文员”。近四年后,2004年,王晓东“辞职”东迁上海。“当时我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在上海读书,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小地方的年轻人,总想去大城市。”到上海后的前半年,王晓东辗转于一个又一个工作之间,他从未想过马上回头,就像大多数出去谋生的人一样,不发财就不会回家乡。“很难,以前在家乡也算是有地位的人了,回不去是不可能了,但我很想家,想念家乡的朋友,想念家乡的美味。”2006年5月1日,正是在这样强烈的思念下,王晓东在上海做起了餐饮生意。“做家乡的美食,先解解思乡之情。” 最初,店名是“别开生面”,后来第二年开出第二家店后,正式更名为“张贵德店”,开始连锁之路。至今,上海已有11家店,成为上海河南年轻人中小有名气的“王张贵”。王晓东进入了自己在家乡从来没想过的餐饮行业,“今天正好是第十五年。”能做这么久,王晓东认为餐饮才是自己的“真爱”。

2020年疫情的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餐饮行业。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王晓东改变此前的行程,紧急返回上海。“一个月的时间,没有收入,是断崖式的冲击。”3月份,外卖业务先是回暖,“比起过去是有所增加,但还远远弥补不了堂食消费的损失。”不过,贷款支持以及区域内消毒物资等支持也在逐步到位,王晓东的压力也在逐渐缓解。“4月份,我们已经恢复到了之前的50%左右。”

到目前为止,王晓东的门店还没有关闭,也没有裁员。“最让我庆幸的是,没有员工感染病毒。”他本人不再从门店领工资,“其他联合创始人、管理人员也不领工资,他们说,都知道餐饮是现金行业,现在肯定领不到工资。”其他一些员工也提出不领工资、降薪,但王晓东予以否认。“疫情发生后,合伙人的凝聚力空前高涨。”这让王晓东有些意外。“或许是我们过去企业文化的积累开始显现优势了。”他向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解释,“这其中最突出的企业文化,就是我们河南人的‘诚信’精神——他自己提炼、总结成了自己公司的三大厚重文化:‘诚信经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突破突破’

店主店铺的员工大多来自河南老家,王晓东并不刻意挑选老乡。“只要是来上海的,暂时没别的地方可去,都可以来我们店里,我太了解一个人背井离乡,到异地他乡的艰辛了。”王晓东说。2009年河南省团委上海分会成立后,王晓东立即加入进来,提供各种志愿服务。“2012年,王晓东跟我们说,可以把四五十岁的人,或者他家乡其他就业困难的人推到我们这里来,这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河南省团委上海分会一位相关负责人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说。

浦东成山路上的这家店,是“店主”旗下唯一一家临街店,从2019年开始,为环卫工人冬季提供休息场所,提供热水、洗脚等。“我要让这些弱势群体在冬天感受到上海的温暖。”王晓东说。他还带领团队回家乡,为家乡贫困群众提供免费志愿培训,并创建专项基金,解决员工各类突发状况的燃眉之急。“我在上海做餐饮,更像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或者说是一个我和家乡沟通的平台。”王晓东说。

王晓东定居上海,但回家乡的次数更多。除了招人、义务培训等,他还到田间地头寻找食材。“掌柜的铺子”里装进的河南食材越来越多,濮阳的榆钱、温县的铁棍山药、开封的花生、新郑的大枣、平顶山的槐花、南阳的牛肉、道口镇的老母鸡、信阳的花鲢鱼、濮阳东秋酒业的葡萄酒等等。每一种要装进的家乡食材,首先要经过食材本身的检验,然后再考虑出口地的物流等因素。“比如今年新上榜的鹤壁王家滩的红油香菇,我就花了三年的时间,从田间考察到各个工序的筛选、衔接。” 远离家乡的王晓东,在这个过程中,比以往更加深入家乡。有人说“带着家乡去旅行”,他感觉有点像在说自己,他在上海,越来越像带着家乡来一场深度上海之旅。

“如果现在回头看,看到抗疫期间我们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或许是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回顾过去。”王晓东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为“掌柜的店”按下了暂停键。“回想起2015年以前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我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突然的停顿,让我重新看到了最初的时光,想起了当年的初心。”王晓东坦言,回首疫情前的发展,甚至可能存在着稍显仓促的倾向。“甚至,在回顾中,我看到,也许我的每家店,都不是像第一家店那样细致、认真、有耐心。”疫情给了王晓东一个重要的启示——要继续前行,“每一家店都要像第一家店一样。”

图片[3]-河南地摊精神与上海青少年|上海客厅-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张贵的店”是上海与家乡沟通的平台,未来还会不断引入更多家乡的食材和人,以及来自外部的先进技术、管理和资本。“我们才15岁,跟海底捞这样成立30年左右的优秀餐饮企业相比,我们还是个孩子,我们要追上去,但要更加细心、更加务实。”

过去,王晓东做计划是按照“三个一问”的节奏,即三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回顾。如今疫情期间,他调整为小步快跑,不断迭代,要分解成月计划、周回顾。疫情提醒我们,不确定性风险其实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爆发。我们要加大对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考量。”

张蕾:永远挺身​​而出的“都市超人”

图片[4]-河南地摊精神与上海青少年|上海客厅-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那是一只鸟吗?那是一架飞机吗?那是——超人吗!”

不,那是——张磊!

从河南南阳东迁到大城市的张磊,成了上海街头的“城市超人”。

2017年从武警上海总队某部退役后,张磊到团河南省驻上海委报到。当时,在成立11年的团河南省驻上海委里,在上海一批本来就才华横溢的河南年轻人中,张磊是一名尚不引人注意的“新兵”。

“他拥有远超地球普通人的能力,正义感和同理心很强,每当危机来临时,他就会披上红色斗篷、穿上靴子、穿上蓝色衣服(很久以前,他会在电话亭里变身,但这个设定在最近的版本中被删除了),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用他‘无所不能’的力量拯救世界。”

图片[5]-河南地摊精神与上海青少年|上海客厅-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危难时刻,超人变身如上文所述,张磊不需要变身,但需要快速打开他一年365天随身携带的黑色小单肩包或黑色背包。5月4日,身高180厘米,看上去并不太壮,甚至有些瘦削的张磊,背着黑色小单肩包,走进上海市静安区沪太直路团河南省委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主题活动主会场,走进“20位杰出黄浦江青年”对话现场。

相比于背包,张雷的小单肩包里平时少了一个急救医疗包。那一天,他的小单肩包里还少了一件平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一副防割手套。他向伙伴们展示了一把棕色的、最小号的多功能瑞士军刀,以及一条折叠起来的三米长的绳索。这根只有小指粗细的绳子看上去毫不起眼,其实可以拉动重达2.5吨的物体,随时可以当做止血带,也可以作为高空救援的保护绳,这是一条多功能救援绳。2003年,20岁的张雷从家乡河南南阳来到大都市上海,开始军人生涯。在打结训练中看到这条多功能绳索后,他立刻将其选为随身携带的第一件宝贝。2010年,张雷跟随部队承担了上海世博会的安保任务。 “世博会人很多,突发状况也很多,比如游客中暑、突发疾病等。有一次我值班时,一位游客在我面前摔倒在地。根据我之前接受的急救训练知识,我判断他中暑了,立即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进行救治。摔倒的游客几分钟后就恢复了意识。此后,我的小包里就多了一个装有急救药品的急救箱。”

2014年,昆明301事件发生当天,张磊又添了一双防割手套。“如果犯罪分子持枪,我戴上防割手套就能直接战斗。”2017年12月,张磊退役,如果回到家乡南阳,国家会给他提供工作。但张磊却留在了上海。“我的爱人在上海,我也爱上了上海。”入伍时,张磊的视线首先跟当时大多数出省的河南人一样——沿着京广线往北去北京。“但当时还有一个哥们也想去北京,我屈服于他,选择了上海。”

位于河南东部的上海,被出省的河南人视为“东进”。从地图上看,上海距离河南省会郑州比北京、广州更近(郑州不仅是河南省会,也是河南人出省的主要中转枢纽)。但在2000年之前,大部分河南人出省都会选择京广线,要么北上北京,要么南下广州。选择北京并不意外,也是其他中西部省份出省人的首选。至于广州,“广东改革开放较早,机会较多。”大部分出省的河南人都会这样说,“文化上,广东和河南也更近。”少部分河南人会补充,“上海是海派文化,各种风格都比较西化、死板、讲究契约,乍一看好像很冷漠。”

张磊一开始并不喜欢上海,“甚至有些讨厌,觉得上海很讽刺,很刻薄,你看巩汉林的小品。”然而,在上海呆久了,张磊开始逐渐接受上海。“后来我跟着部队走遍了全国,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省份,发现我最喜欢的城市就是上海,上海有序、高效、创新、安全、温暖。”张磊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上海,白手起家,一无所有,孤身一人创业。“而且2015年我就开始准备退役后留在上海,那时候就开始考各种证件。”张磊高中毕业后在上海服役,后来又考了大学,他觉得在上海,大学文凭就等于文盲,“上海的人才太多了。” 2018年1月正式退休后,张磊选择自己创业,在上海长兴岛经营夏令营基地和绿色果蔬采摘基地。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张磊刚刚起步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场不期而至的波澜。“刚刚走上正轨的公司受到了严重影响,所有预定的活动都被取消退款,基地也陷入瘫痪。我个人因此欠下了很多债务,无奈之下只能对员工进行无薪停职。但除了两个月的房租减免,基地的房租还是要我承担的。”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上海军队首批援鄂医疗队增援武汉。1月25日,大年初一下午。在家休养的张磊妻子得知医院需要组织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毫不犹豫报名,2月17日作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奔赴武汉。驻沪的张磊已经第一时间联系上了曾经服役的部队和河南省市驻沪团工委,“通知尽可能多的志愿者组织,随时可以安排志愿服务给我,最忙、最累、最辛苦的先给我安排。” 连续50多天,从上海火车站、宝山区集中隔离点、虹桥站北2号出口、地铁3号线南站、殷高西路站、G2花桥路口,张磊的身影跑遍了上海7个区,最终提供了近50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成为上海抗击疫情志愿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之一,或许也是服务区域最多的志愿者,成为每天在社区里第一个出门、最后一个回来的人。当被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问及,在职业生涯遭受重创时,为何还能有如此强烈的心态去照顾他人时,他说,“这是一种本能。一个军人的本能,一个志愿者的本能。”

张磊从小就想当兵,热爱军装。2017年退伍后,他随即加入上海后天应急救援总队,先是当志愿者,后来担任指导员。他当时的微信签名已经自称“逆袭者~石头”。他自然没有想到,“逆袭者”会成为抗疫期间最火爆的称谓,成为“最美的人”。他的微信头像是一个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的消防员背影,跨过一圈绳索,站在高楼透明的玻璃窗前,望着脚下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望着城市最远处阳光照耀的地方。“我刚退伍的时候,逆袭者一般就是指消防员,别人在撤退的时候,他们却在冲在前面。”张磊觉得,“逆袭者”这个形象很符合他的特点。 “我身边有很多志愿者,抗疫期间提供数百小时志愿服务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过,他还没听说抗疫志愿者像他一样跨区,“听说过五个区。”

共青团上海市委发出号召全体团员献血的通知后,张磊当天结束上海站的志愿者活动,立即前往上海站南广场的流动献血车献血。“工作人员每天都指导我去献血,但为了更好地保障志愿者活动,降低感染风险,他们拒绝了我的献血请求。”3月5日上午,张磊前往宝山区委组织的献血活动,捐献了400CC全血,之后直接前往虹桥火车站执勤。“事业遭受重创,我当然很难过,但想到全国人民都是一样的,我一分钟也不能呆在家里。我把时间都填满了,去做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抗击疫情的战斗早日结束。”

如今抗疫阶段已过,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张磊决定继续干下去,“但要做一个很大的调整,之前我们主要承担企业等方面的团训工作,也以夏令营基地、绿色果蔬采摘为主。接下来,我会把年轻人作为第一服务群体,把他们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当全国人民被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时候,大都市里隐藏的不确定风险就暴露出来了。在抗疫志愿服务的50多天里,张磊意识到让城市里的年轻人拥有基本的独立生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应急能力非常重要。“我之前在职业中没有找到使命感,这次疫情也让我的职业生涯停摆了,也就是说它帮我找到了使命。”张磊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免输入评论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