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该图书馆每日放映的第 2134 部电影。
如果你的所有隐私都被公开,你会发疯吗?
例如:
你最近浏览的网页、你想买的东西、家人的最新情况……
事实上,这个假设正在现实中发生。
你白天和同事谈论的内容,转眼间就会出现在经常浏览的应用推荐栏中。
甚至搜索引擎输入的内容也会出现在其他软件的推荐区。
除了这些根据个人喜好推荐的页面外,
手机信息的泄露更是让人抓狂和愤怒。
我们经常在一些游客信息或平台上留下真实的电话号码。
不道德的商家会立即将这些信息出售给他人。
然后,我们的手机就被各种垃圾短信和垃圾电话包围了。
那澳门赌博呢、买卖鞋子呢、店内促销呢、买房买车呢、理财呢……
接触大数据的人们根本没有隐私。
商家买卖信息,获得利润;
平台获取信息,增加消费。
隐私泄露早已成为我们常谈的话题。
但当我们把“隐私”问题放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
情况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惨烈……
V姐最近看了一部关于隐私权的短片,内容太真实了,看得我浑身一冷。
大数据下的隐私
这部短片来自新工作室的创作者程奇
《疯狂事件》第五季导演
影片从智能支付开始。
在这里,智能支付交易关心的不是金钱51吃瓜群众,而是隐私。
这种隐私可以视为金钱,但是却比金钱更有价值。
因为它会被商家多次利用。
没有钱也没关系,只要你卖掉自己的信息,就可以“免费”得到这些东西。
顾客A是一位时尚的年轻女性。
我在便利店挑选了我需要的物品,但是当我到达收银台时我发现我身上没有现金。
在收银员的提示下,她出售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其价值相当于商品的价值。
总计消费33.4元。
相应的,他出售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
顾客B是一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共计消费278元。
结账的时候,收银员提醒我:
“今天是双十一大数据购物节,只要用个人信息支付,就能享受40%的折扣。”
当他听到有折扣的时候,他立即点头同意,不想错过任何小便宜。
因此相当于销售278元的信息是:
姓名、身份证号、车牌号、股票信息、贷款意向。
看到自己的信息被如此多地交易,这名男子感到有些后悔。
我反复和收银员协商,“我在网上看到说这种交易方式不安全。”
收银员已经见过很多次这样的质问,他张口说道:
“我们绝不会泄露你的信息,请你放心。”
然而,还没等该男子走出商店,手机就响了,收银员立即与对方确认了该男子刚刚出售的物品信息。
“出生于 80 年代,仍在偿还抵押贷款,被股票困住……”
该男子非常生气,想要争辩,却被冲进来的顾客C推了出去。
事实上,收银员没必要泄露自己的信息。
智能交易与互联网相连接。
在交易的瞬间,各个商家会同步收到用户的隐私信息,然后根据各自的需求选择有用的内容。
说起顾客C,他也是本片的主角,一个夜生活丰富的年轻人。
急急忙忙的冲进去买一盒避孕套。
还没等他付款,收银员就说:“13条个人信息。”
由于此产品比较特殊,因此只能使用个人信息来购买。
男主很生气,他明白这是强制消费,想拒绝,但考虑到是刚需,只好硬着头皮回来付钱。
此次,男主角卖出了13条隐私信息,包括他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信息、兴趣爱好、酒店入住记录等。
最让他崩溃的还在后头。
当他走出便利店时,各类商店的推销广告就向他扑来。
钟点房、房产、二手车……
好不容易躲上快速列车后,他又遭遇了司机更为猛烈的“轰炸”。
就连我家门口的快递,我爸住院的医院,我和女朋友吵架的次数……
可以一一列举。
也给男主角推荐一个解决以上问题的好办法。
更讽刺的是
后来,顾客们还是毫无顾忌地继续交换联系人名单,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背叛是无害的。
贩卖隐私的人高喊:
对于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人们来说,为了方便而牺牲一些隐私有什么错呢?
大家难道不应该关心这场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进步吗?!
当你饿了,外卖直接送到你家门口
当你出门时,司机知道你要去哪里
甚至当你上厕所的时候,智能马桶可以根据排泄物判断身体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
如果我们不出卖自己的隐私,将其隐藏起来,又如何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呢?
隐私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然!
便利永远不应优先于隐私。
确实,从技术角度来说,每一笔借助通讯也就是手机、电脑完成的交易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中。
没有人有绝对的隐私。
但最不能容忍的行为就是商家转变观念、占别人便宜。
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
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畅通无阻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信息泄露带来的骚扰。
每个用户几乎每天都会接到1个骚扰电话和N条骚扰短信。
有无数的短信要删除,有无数的电话要挂断,谁应该为隐私泄露负责?
去年3月,超过50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遭泄露,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CEO扎克伯格随即终止与大数据公司的合作。
经调查发现,此次泄密是由于剑桥大学一名讲师将性格测试收集的数据卖给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
整个事件最可怕的不仅是数据泄露的风险,
相反,Facebook 早就意识到了使用数据进行研究目的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存在。
也就是说,Facebook已经预见到了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但却无能为力。
只因为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他们第一时间制定了应急预案,及时弥补了事故造成的损失。
但信息泄露的问题仔细想想还是很可怕的。
最可怕的还是暗网黑市的交易。
人口贩卖、性交易、贩毒……各种怪异邪恶的事情都在这里发生。
泄露的信息正是这些交易的筹码。
英国博士生马修·福尔德因创建暗网被判入狱32年。
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学生,但在他创建的暗网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恋童癖者。
他在自己创建的恋童暗网“666devil”中拥有70多个网络身份,利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儿童信息,满足平台上恋童癖者的需求。
当然,在暗网上出售信息只是冰山一角。
要知道,全球人口贩卖每年平均利润达1500亿美元,受害者超过2000万人。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信息贩卖的后果。
如果我们逐层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虚拟正在接管一切。
在上述短片中,一些人对隐私漠不关心,而另一些人则对隐私犹豫不决。
由于看不见、摸不到,很多信息正逐渐被暴露出来。
一条条虚拟信息被接二连三地交出,到最后我们的私人信息“负债累累”。
我们渐渐成了没有隐私的“乞丐”。
影片中男主人公的经历,究竟是对我们未来的预言,还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警醒?
还记得 1999 年上映的《黑客帝国》吗?
这部剧,在互联网还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就已经预示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现实世界已经被程序代码扭曲得面目全非。
莫菲斯告诉尼奥,现实是由一个名为“黑客帝国”的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
现实中,人类被电脑控制,没有自由,没有思想。
Neo 需要打败可复制的代码并拯救世界。
一开始,尼奥并不相信莫菲斯说的话,但当他看到现实破碎的世界时,
他露出了极为惊恐的表情。
这个表情在短片中也出现在了男主角的脸上。
而这种对被科技便利所主宰的恐惧难道没有出现在你我的脸上吗?
科幻迷你剧《黑镜》也利用数字图像来展现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剧中的预测逐渐被现实验证:
科技取代了人类自主选择的权利,人类被迫成为机器的奴隶,所有信息都暴露在网络上,毫无隐私可言……
文中短片的灵感来自于《黑镜》。
创作者参考了《黑镜》中的多个故事,并将其与国内每天都在“发生”的信息泄露现状相结合,制作了这部引人深思的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幻想,也不是虚拟语气,而是现在时。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没有深吸一口气?
如果结局让你害怕,
当科幻不再是虚假,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时,
我们难道还要继续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吗?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