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Tuchong Creative
《上海都市圈空间协调规划》中界定的三线城市为专业型全球城市,包括无锡、南通、常州、嘉兴、湖州、舟山,江苏、浙江各占一半。
虽然无锡市区经济总量与苏州市区、宁波市区相差不大,但人为的划分拉大了无锡与二线苏州、宁波的差距。《上海都市圈空间协调规划》中定义的专业型全球城市,是在专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城市。通过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型城市、更具吸引力的山水文化型城市、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态宜居型城市,无锡成为太湖明珠、江南繁华之地,真正成为专业型全球城市。但无锡要在哪些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呢?我们还需要从无锡的交通区位、发展历史、产业基础等方面入手。
一座从裂缝中反击的城市
无锡历史悠久,商朝末年,泰伯逃亡吴国,定居梅里,筑城立国,无锡开始步入文明开化阶段。春秋时期,无锡是范蠡、西施隐居之地,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无锡的许多地名也与他们有关,如蠡湖、蠡园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锡县,无锡这个名字开始出现。“无锡”这个名字虽然后来被其他地名取代,但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是太湖平原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地名之一。
古代交通工具只有舟车,昼夜行程以十六时八十里为限,只有官员才能当天到达各府,因此太湖平原的相邻府县都以直线距离八十里为限。江宁府与镇江府、镇江府与常州府、常州府与苏州府、苏州府与松江府、松江府与嘉兴府、苏州府与嘉兴府、嘉兴府与湖州府的直线距离均为八十里(误差)
从行政上看,无锡位于苏州、常州两个经济发达城市之间,历史大部分时间归常州管辖,行政地位一直低于苏常。但从交通区位上看,无锡作为内河枢纽具有极佳的位置:第一,无锡位于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中部,东距苏州40公里,西接常州,是苏常漕运的歇脚点和物资补给点;第二,无锡处在杭州北行通道的必经之地,无论沿京杭大运河前行,还是走太湖捷径,经湖州、跨太湖、过无锡,到江阴,进入长江,无锡都是必经通道; 三、无锡经太湖至宜兴,走吴楚运河(神吴运河),可直达芜湖、九江、汉口等长江重要港口城市。无锡处在府城管辖范围的末端,但又是水运枢纽。明清时期水运鼎盛,无锡以“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窑码头”、“钱码头”等闻名遐迩。工商业发达,使无锡成为比府城还优越的府城。
随着铁路、公路的兴起,陆路运输地位超越水运,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空间距离拉长,“120公里”成为城市间最佳的合作伙伴选择,以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附近120公里为半径,按照“120公里”自然规律选出的工商城市应运而生。
在近代中国,天津对应北京,香港对应广州,直线距离120公里,均以工商业城市出现。当代“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出现,也遵循了义乌到杭州“120公里”的自然规律。在“规划先行”时代,雄安新区先行区(荣成片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天津站的直线距离是120公里,广东深汕合作区到深圳罗湖站的直线距离也是120公里,也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120公里”的自然规律。两座城市之间120公里的距离,既保留了两座城市的独立性,又保持了两座城市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1906年,沪宁铁路开通,无锡到上海的行车时间缩短为半天,“120公里”的自然规律出现,无锡的交通地位急剧上升。无锡市成为周边农村与外界联系的中转站,周边农村的闲散资金、人才都集中到无锡市,同时无锡市与上海保持着信息沟通,无锡市在苏南农村被不经意地戏称为“小上海”。因此,20世纪初20-30年代,原本家境在无锡农村的地主、富商纷纷选择在无锡市郊区水陆交通要道上兴办工业。 薛氏家族(薛南明)、荣氏家族(荣宗敬/荣德生)、杨氏家族(杨宗廉/杨宗翰兄弟)、唐氏家族(唐祥廷/唐俊元)等无锡名门望族成功进入工业领域(以纺织业、面粉业为主),工业发展成为无锡城市的主要标签。至1937年,在长城以内城市中,无锡的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先行城市。
在上海都市圈内,由于民族工业的兴起,无锡于1927年退出常州、苏州的行政管辖,最终成为江苏省直辖市(县),合法成为与苏州、常州平级的城市。1983年实行“地改市”行政体制后,包括其所辖江阴、宜兴在内的无锡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企业。中国第一个“亿元乡镇”和“亿元村”均出自无锡。无锡的影响力一度超越苏常,位居苏锡常之首。与苏州相比,无锡的车牌“苏B”、电话区号“0510”表明无锡的城市地位仅次于省会南京,地位一度高于苏州; 2021年,无锡人均GDP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超过苏州,说明无锡经济发展质量高于苏州。与常州相比,常州自1983年以来,在经济总量(GDP)、城市人口、机场客货吞吐量、银行存贷款、货物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上都在追赶,但从未超过无锡。这也充分说明,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无锡,在夹缝中实现了逆袭。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城市
夹缝中的逆袭,主要不在于运气,更大程度上在于包括江阴、宜兴在内的整个无锡的创新发展。无锡不同于国家中心城市、门户城市、省会城市,它没有太多的资源优势,近代无锡的工业化也是从纺织、面粉等民生产业起步,技术含量较低,但无锡的城市文化蕴含着创新基因,一次次抓住机遇。
20世纪初,面对外国工业品的大量涌入,中国家庭作坊生产的手工艺品在市场上节节败退。无锡工商业者积极应对,出国考察、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米码头”、“布码头”、“丝绸码头”销售的原料(粮食、棉花、生丝)为切入点,将手工艺品改造成机器产品。无锡工商业者由此获得了双重利润(商业利润+工业利润),无锡的“布码头”和“米码头”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棉花市场和粮食市场。
无锡民族工业起步之初,一个显著特点是民族工业企业的创始人多为父子(如薛南鸣/薛守宣、唐宝乾/唐星海、唐祥廷/唐俊元)或兄弟(如荣宗敬/荣德生、杨宗濂/杨宗翰)。父亲或哥哥负责开办工厂,儿子或弟弟负责外出留学、学习。开放的心态和学习进取的精神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初期重视家族势力,加上望族之间建立的复杂的婚姻关系,无锡工商业崛起的方式很独特,主要依靠本地工商业,既不像上海、天津主要依靠外资、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也不像武汉主要依靠官僚资本。 除了无锡市区外,当时不属于无锡管辖的江阴、宜兴两地的商界、政界也被几大家族所控制,其中陈、张、朱、沙等家族是江阴名门望族,周、蒋、潘、徐、吴、钱、楚等家族是宜兴名门望族。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恢复市场经济体制,无锡城乡长期蛰伏的市场经济基因开始被“激活”,无锡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以乡镇工业为核心的乡村经济一度占据苏锡常经济的2/3,有“无锡有三分之二的世界”之说。无锡所辖县级市江阴,依然是中国工业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2021年,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56家(境外20家、境内36家,其中上海主板16家、深圳主板13家、创业板7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无锡经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段。一方面,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冶金、通用设备)转型升级,迈向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物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无锡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芯片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不仅代表着无锡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无锡新兴产业的两条不同路径。在芯片产业方面,无锡先是从地方企业创办起步(1960年成立江南无线电设备厂),而后被国家部委并入军工企业(1963年并入为742厂)专业生产军工配套产品,而后于1977年引进电视机芯片生产线生产民品,而后与国家专业科研院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4研究所)合资成立新公司(1989年成立华晶电子集团),随后遭遇困境被央企(华润集团)收购成为央企微电子企业(华润微电子集团); 2000年以后,无锡开始打造芯片产业链(芯片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芯片企业(长电科技、海力士、英飞凌、华虹等),无锡芯片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中国芯片产业前三名城市之一。2021年,无锡芯片产业营业收入1783.05亿元。
在生物医药产业,无锡走了两条路: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和直接引进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前者以李格、赵宁创办的药明康德为代表,后者以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阿斯利康为代表;2021年,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409.01亿元。
总之,近代无锡通过与市场、国际、科技相结合,成功完成了“三级跳”:20世纪前30年,由封建商业城市发展成为以纺织、食品(面粉)为主的工业城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以冶金、电缆、化纤等为主要产业的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以新兴产业(芯片、生物医药、工业设计)为主的城市。
回顾百年发展,无锡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城市的道路,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和实力的城市之一。
一座从零开始建造的城市
苏南的无锡崛起,“自行车变摩托车”,由县级市变为省辖市。这促使江苏省在1983年推行“地改市”体制改革,打破了明清时期地级市统辖县的原有方案。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常州统辖无锡。如今,无锡不仅从常州管辖中分离出来,常州管辖的部分地区也划归无锡,这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1983年苏南“地改市”方案被认为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地市分布不均,苏南五市面积大小不一,悬殊悬殊,镇江面积只有苏州的45%;二是城市边界参差不齐,无锡、江阴边界直达苏州常州、张家港主城区,常州、张家港市政府大楼直线距离均在5公里以上;三是除镇江外,其他城市都是南北长、东西短,城市发展难以由东向西拓展;四是常州错位,无锡碎片化,严重影响两市整体发展;五是文化割裂,历史断裂,特别是常州、镇江两市,由多种地域文化构成,却不相互融合。
甚至今天,人们谈及1983年无锡为何优先选择湖对岸的宜兴县,而不是经济实力雄厚、能够连通的沙州县(张家港市)时,仍不乏疑点:第一,无锡市与宜兴之间陆路相隔常州,两地之间规划中的陆路交通路线均须经过常州;第二,宜兴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归常州管辖,两地陆路相连,地域文化与常州一致;第三,张家港与江阴陆路相连,张家港三分之一的面积来自江阴,与江阴的地域文化一致,张家港归无锡管辖,并无任何不协调之感;第四,张家港属于无锡,宜兴属于常州,苏锡常三市呈方正状,经济总量差距并不太大; 第五,无锡向长江发展,拥有张家港哈密瓜怎么吃,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海岸线优势。
图1:无锡市行政区划图
由于无锡是一座“拼凑”的地级市,锡、郑、宜兴真正的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无锡在形态上是一个“碎片化”的城市,全国可比的城市只有河北省廊坊市。因此,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加强无锡与宜兴的联系需要常州市的同意。其次,明清时期,无锡、宜兴、江阴三地均属常州府管辖,无锡、宜兴、江阴三地属于平行关系,地域文化分属三大板块。其中,江阴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设立的江苏学政署所在地(八府三州考进士的地方)。也就是说,无锡在文化上很难对江阴、宜兴产生归属感。 第三,在对外经济关系上,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无锡市与上海、南京的对外联系较为紧密,宜兴市与南京、杭州、江阴的对外联系较为紧密,与上海、南京、常州的对外联系较为紧密,而宜兴、江阴市对外运输不需要经过无锡;第四,无锡的“组装型城市”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无锡市的芯片产业只在封装测试制造方面实力较强,在设计、制备和材料方面还比较弱,物联网产业还没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江阴市新兴产业占比较低,龙头企业较少,宜兴市还处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第五,无锡市经济发展虽然有亮点,但并没有遏制经济地位相对下滑的趋势。 自2007年5、6月份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以来,原本经济总量高于南京、宁波的无锡,在2013年被南京超越,2019年又被宁波超越。
图2:无锡三大区域(无锡市、江阴、宜兴)对外交通
制造业应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无锡不是国家门户城市,也不是国家中心城市,无锡要想成为全球城市,必须在专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也就是在制造业领域。
1.依托景观生态与历史文化,吸引全球制造业创新人才
无锡在制造业方面下足了功夫,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制造业)创新型城市,才能真正发展成为太湖明珠、江南繁华之地。为此,无锡必须成为吸引和留住全球创新型制造业人才的城市。无锡主城区、江阴、宜兴都是山水相依、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的城市。通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山水人文之城、更加可持续的生态宜居之城,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育之城,自然会吸引全球创新型制造业人才来无锡。
近年来,无锡在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走在了江苏、上海都市圈乃至全国的前列,无锡天一中学、拈花湾、梁溪湿地公园、鼋头渚樱花等已成为全国性品牌,但尚未转化为吸引人才等高层次要素,目前只是在业界有很高的知名度,需要有跨界的口碑,成为大众熟知的品牌;宜兴作为苏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宜居宜游宜养城市,却只宣传宜兴旅游,缺少对居住和养老的宣传;江阴是工业强县,但需要补齐城市建设方面的短板,特别是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短板。
(二)聚焦芯片等产业,完善和做强产业链
中高端芯片、大型航空发动机,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两大短板。芯片产业发展就像一场团队接力赛,如今已经走到了半程,无锡暂时领先得益于起步早,但能否赢得最后的胜利,还是一个问号。对于无锡芯片产业发展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芯片产业设计、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实力,特别是在设计和材料方面要加强投入。另一方面,无锡芯片产业也不能局限于代工环节,要利用无锡多样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加强与物联网、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对接,拓展应用场景,真正把芯片产业做强做大。
(三)加强西城宜昌一体化建设,打通交通运输和产业融合通道
无锡南北长、东西短,因此需要加强西城宜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无锡主城区与江阴、宜兴的联系,打通“断点”、疏通“堵点”,最终形成依托无锡主城区的“十”字形交通走廊,使无锡硕放国际机场成为上海都市圈西部的枢纽机场。产业方面,需要加强无锡主城区与江阴、宜兴的技术经济联系,形成紧密的配套合作关系。
(四)聚焦主导产业,引进和建设产业研发机构
制造业的发展除了上下游合作外,还涉及到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需要产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包括原始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交易、检验检测等。无锡作为介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科教中心之间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最适合引进和建设产业科研机构从事应用研发研究,最终通过产业科研机构的小试、中试以及当地制造企业的批量生产,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作者为河海大学区域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