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为了纠正一个错误,向看过我之前博文的朋友致歉,当然也向我错误提到的原书作者致歉。
博文内容是《请关注PM2.5国际热度…》,最后有一段话写着“在John H. Seinfeld撰写、John Wiley & Sons 1986年出版的一本书《空气污染的大气物理与化学》一书中,讨论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66.su吃瓜黑料视频,其中还画了一张1952年伦敦烟雾下的死亡人数的图表,但只画出了烟雾浓度曲线,并没有画出二氧化硫浓度曲线…”我拿错书了,其实这张图和讨论出现在N. de Nevers撰写、McGraw-Hill 1995年出版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书中,我手头也有这本书,是清华大学经国外出版社许可复印的,在我国出版的(不到60元)。
书上第24页的图片是:
上面说这个图是来自 Schwartz, J. 1994: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A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Env. Res., Vol. 64, pp 26-52。但是其中一条曲线的标题不是上面的“颗粒物浓度”,而是“烟雾”。下面附上 Schwartz 原文的 PDF 文件(从网上下载):
Schwartz1994.pdf
de Nevers 对该图的解释如下:
1.观测到的颗粒物浓度非常高,自1952年以来,技术发达国家从未见过如此高的浓度;
2.颗粒物浓度高的第二天死亡率也高,类似的研究也常常发现,前一天或前几天的平均浓度是当天死亡率的最佳预测指标;
3.其他污染物也存在,但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死亡率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优于与其他污染物浓度或浓度组合的相关性;
4. 死亡率主要不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敏感人群中:已经患有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病的老年人。空气污染不会直接杀死他们,但会加速他们的死亡或缩短他们的寿命。
在我之前的博文《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统计曲线》中,我引用了 Derek M. Elsom 所著《大气污染——一个全球性问题》第二版,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年所引用的同一张问题曲线图:
两幅图的主要区别在于,de Nevers 从 Schwartz 的文章中引用的图中删除了二氧化硫曲线。
因为原来的专业是流体力学,所以转到了污染气象学,虽然是从事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但是对相关化学、医学还是门外汉。这几天一直在重温这些书,初步的收获如下:
1.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学术界普遍认为烟雾和二氧化硫是常见的致死因素(如Seinfeld的两本书,另一本更早的著作是《空气污染:物理学和化学基础》,MacGraw Hill,1975)。细颗粒物很容易进入呼吸系统,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容易被吸收。。。下图引自Seinfeld(两本书中都有)。
2. 随后,许多人重新分析了伦敦事件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其他地方和时间的燃煤污染事件,旨在将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分开;他们发现颗粒物浓度与医学观察结果保持了良好的相关性,而二氧化硫浓度有时则表现出较差的相关性。J.Schwartz的工作颇具代表性。
3. 还有关于二氧化硫如何容易附着在细颗粒物上并进入呼吸系统,以及细硫酸盐颗粒对人体的影响的讨论。
….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推荐《可持续能源~没有热气》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