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四川什邡事件只是中国众多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什邡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洞悉所有群体性事件的一些特点。然而,每一起群体性事件的逻辑却大不相同,除了一些看似一致的普遍性外,还有一些微妙的细节和特殊性值得注意,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内在逻辑。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群体性事件爆发,矛头指向政府,似乎所有群体性事件都会惯性地引导人们的视野去思考政府的作用。然而,从网络舆情和中国知网以“什邡事件”为主题的文章来看,除了一味批评政府行为、更多关注环境立法等话题外,对整个事件建设性、更有帮助的分析较少。 即,虽然有对政府行为的分析,但多为对行为本身的反思,几乎没有对政府角色生成和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之,缺乏对政府角色生态的分析。而且,以“什邡事件”为主题,CNKI上能检索到的专业学术文章仅有20篇,CSSCI上发表的文章仅有2篇。可见,什邡事件仍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的分析将是对什邡事件研究的有力补充。本文通过对什邡事件本身的回顾,找出了该事件涉及的几个重要因素——自然环境、企业、公民,并将它们作为政府角色的生态因素——自然环境、企业、公民共同构成了政府角色发展的重要外部关联因素。通过政府—自然、政府—企业、政府—公民三组关系,政府角色拥有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二、什邡事件回放 (一)什邡事件背景 什邡市是四川省德阳市下辖县级市,综合实力连续七年位居四川省第二位,被誉为“川西明珠”。2012年6月29日上午10点,什邡招商引资项目“四川宏达集团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项目”(以下简称钼铜项目)开工仪式在什邡经济开发区举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将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什邡事件爆发 什邡事件是一次群体性事件,是公民愤怒的集体宣泄。有学者认为,愤怒有两种,一种是对事件本身的愤怒,一种是对事件本身得不到解决而转嫁给政府的愤怒。 第二种愤怒是针对政府的,政府成为民众批判的对象。政府面临愤怒的浪潮,群体性事件发生。基于什邡事件爆发的愤怒属于第二种。也就是说,没有第二种愤怒,就不会有针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用这种“二次愤怒”理论来分析什邡群体性事件是有意义的。什邡事件的第一次愤怒应该在2012年5月就进入了政府决策者的视野。也就是在什邡群体性事件实际爆发的近两个月前,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民众对什邡市引入的钼铜项目的愤怒。而这种愤怒,正是地方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以四川什邡事件为例 邓嘉斌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武汉 430079) 摘要:群体性事件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政府对自身的角色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
什邡事件中存在三组关系组合吃瓜群,即政府—自然、政府—企业、政府—公民。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分析应该在这几组关系中进行。政府—自然组合注重政府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角色定位,要求保障公民健康生存权;在政企组合中,政府容易与企业走得太近,忽视民众的实际利益。政企组合的角色定位要求政府与企业和公民保持适当的距离,保障公民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在政企组合中,其实就是政府对待公民权利,注重保障公民民主参与权。什邡事件有很多维度值得思考,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值得研究和关注。关键词:政府;自然;企业;公民;政府角色。文献编号:D625。 文献编号:A.收件日期:2013-10-29.作者简介:邓嘉斌(1989-),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2012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2月第20卷第4期38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