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事件中反向新闻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反向新闻现象频发,备受关注。从本质上讲,反向新闻其实是一种由虚假报道引发的新闻现象,具有影响媒体公信力、损害社会信任、伤害新闻当事人、阻碍其他新闻传播等负面影响。反向新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新媒体时代人人有麦克风、媒体缺乏新闻专业素养、意见领袖煽风点火、受众缺乏媒介素养等。为此,加大网络监管部门审查处罚力度、完善媒体评价机制、媒体坚守新闻专业素养、意见领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受众增强理性提高素养是减少反向新闻危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逆转新闻;新媒体;新闻报道;负面影响;媒介素养

近年来,反向新闻现象频频出现,作为新媒体背景下舆论空间的新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反向新闻又称反转新闻,最早出现于2013年底新华网发表的《2013年十大反转新闻回顾》一文中,因文章的广泛转载和传播而为人们所熟知。2014年、2015年,新华网也相继回顾了“年度十大反转新闻”,2016年中国经济网发表的《十大反转新闻:让真相飞翔一会儿》一文亦是如此。这样的年度回顾,似乎已经成为了每年的例行公事。不同的反转新闻,其成因和过程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同。当这样的现象被各大新闻网站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单位进行总结时; 当大家一看到新闻标题就开玩笑说这样的新闻必定不靠谱,等待新闻反转的那一刻;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1. 反向新闻的本质

反向新闻到底是什么?虽然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个相对统一、公认的定义,但不少学者对它做出了相对建设性的概述。

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曾被冠以“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反转新闻”、“舆情逆转”等表述。反转新闻更具有学术意义的定义是:反转新闻是指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后期报道内容与前期报道内容有显著差异的一种新闻传播现象。随着报道内容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闻报道内容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受众的立场随着报道内容而迅速两极分化。[1]“新闻反转剧”是指紧跟社会热点,标记新闻热词,进而引起广泛关注,但后来被证明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完全违背事实的新闻现象。 [2] 还有学者将逆转新闻定义为:一种以新闻形式出现的信息传播现象,但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事件的要素发生至少一次的逆转,与最初呈现的信息部分或全部不一致,同时引起舆论的较大波动。

反向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由虚假报道引发的新闻现象,缺乏新闻真实性,因此具有新闻来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新闻主体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受众情绪激烈化、新闻传播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经历了“舆情发生阶段—舆情发酵阶段—舆情反转阶段—舆情平息阶段”的过程,事件形势与网络舆情呈现“V”型反转趋势。

2. 反向新闻的负面影响

1. 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之所以不看好新闻工作者,是因为他们纠结于某些不负责任的记者的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可怕的后果”。在“僵尸肉”新闻反转剧中,有网友评论道:“僵尸肉案其实对我影响不大,因为我当时还在嚼鸡爪。但以后我觉得应该听新闻媒体的一半,留一半。”新闻媒体因其专业的信息采集、发布、传播工作,在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渠道中,被公众视为最权威、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一家媒体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公信力,成千上万条准确、真实、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才能建立起来,而一次新闻反转就能在一夜之间毁掉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

因为网络上新闻反转的频发,让受众养成了“盼新闻反转”的心态,即新闻爆出后,网友们袖手旁观,不做任何评论,等待新闻反转的出现。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受众的质疑精神,不做乌合之众。但受众的这种心态,其实已经默认了报道的新闻是假新闻。这种心态,其实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体现了受众在如此混乱的舆论环境下的焦虑。相反,持这种心态的应该是媒体,对每一条报道都持怀疑态度,不断求证,不随便发表意见。对每一条时事报道都保持警惕,才能确保发表报道的真实性。

2. 社会信任机制受损

社会信任是指一定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可、信任、真诚交流的现象,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活动中,支撑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社会信任一旦崩塌,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信任危机,一系列矛盾随之产生。“庆安枪击案”的新闻反转,摧毁了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加剧了警民矛盾;“安徽女大学生扶老携幼遭敲诈”的新闻反转,摧毁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淡漠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传统美德;“西安手术台自拍”的反转,摧毁了人们对医生救死扶伤的信任,使医患关系恶化;“罗一笑事件”的反转,摧毁了人们对重症患者的关爱,增加了网民对此类情况的不信任。 这些逆转正在侵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即使事实真相最终得以澄清,信任也已经丧失,而重建信任则极其困难。

3. 网络暴力危害记者

事实是复杂的,情绪却往往简单。自媒体的准入门槛很低,只需简单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发声、参与社会讨论。这就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程度的信息主体放在了同一个信息方阵中,理性的声音往往容易被感性的情绪所淹没。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少数人的不理性,都可能煽动出最大的集体无意识。在反向新闻中,冲在最前线的人一定是当事人。在情况不明、真相未揭晓的情况下,过多的新闻曝光会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比如2016年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很多人最初都以为是大妈碰瓷,不少网友称之为“碰瓷新高度”。 经过重庆本地媒体和央视记者的调查采访,女孩父母随后将老人送往医院检查,确认老人桡骨骨折。期间老人没有敲诈勒索,还婉拒了女孩家属要求更多赔偿的提议,称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并不是网友所说的碰瓷。面对央视镜头,老人无奈地表示:“我都70多岁了,我没有撒谎。”可见老人前期饱受指责谩骂,心理受到伤害,只能默默吞下苦水。像这样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的事件还有很多,但人们却往往忽视当事人的感受。网络暴力就像恶魔一样“摧残”着当事人的身心。

4.破坏舆论生态,阻碍其他新闻传播

当新闻一再被反转,受众会感到被愚弄、被欺骗,长此以往,就会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产生保留甚至排斥,主流媒体也就失去了舆论引导能力,这样一来,整个舆论生态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反转新闻消耗了大量的社会注意力,受众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媒体的资源空间也是有限的,当反转新闻频繁出现,占用过多的资源来吸引社会关注时,一些本该受到公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就被它掩盖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

3. 反向新闻的成因

1.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这些特点使得自媒体的准入门槛非常低,只需简单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发声、参与社会讨论,就像人人都有麦克风一样。四面八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舆论空间,但主流媒体的声音正在慢慢被淘汰,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定义是非对错。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传递混乱,缺乏真实性,人人都有发言权,却无人去调查取证,当各种观点被恶意引导,就有可能成为破坏性舆论。

2. 媒体缺乏新闻专业素养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不依赖任何权威的新闻哲学,要求记者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事实,挖掘事物的真相,将事实的原生态呈现给读者。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各家媒体为争夺受众资源展开激烈竞争,整个传媒行业莫名陷入焦虑状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热门事件-51吃瓜年度报告,开始迎合受众,一有端倪就开始捉风捉影抢头条。因为信息来源单一、不可靠,没有进行深入采访,省略了严格的筛选、核实、审核环节,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迎合受众,将新闻内容碎片化、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大其词,完全不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为后续真相的逆转埋下隐患,还会透支社会的信任。

3. 意见领袖火上浇油

图片[1]-网络热点事件中反向新闻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向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力的人,是媒体信息影响力的中转和过滤环节。在很多新闻反转中,由于主流媒体没有及时发声,话语权被“网红”掌控。“网红”往往拥有数万粉丝,一次转发加上“网红”的“独到”见解,足以让粉丝情绪激动、失去理智。粉丝的心理是:连“网红”转发的,就一定是对的。事实上,“网红”们只是随便转发,并没有追究事件的真实性,他们的转发只能让事态更加激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 观众缺乏媒体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选择、理解、质疑、评价、思考、创造和生产的能力”。各种媒体渠道、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让观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是非。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理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受众普遍存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或群体形成的笼统、抽象、固定的看法,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简单的参照标准,但也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时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个体差异,以为整体都有这种特征。受众看到城管、医生、专家、女司机、阿姨、老人等这些头衔时,已经因为刻板印象而给这些群体贴上了标签,觉得不需要看完整篇文章,只要轻描淡写地看一眼就可以知道故事的全貌。这其实是缺乏冷静思考、缺乏理性的表现。

四、应对反转新闻负面影响的措施

1. 互联网监管部门加大审查处罚力度

网络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改文、改图等技术手段易用易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修改已发布的报道,这增加了信息识别的难度,使反向新闻的出现难以防范。网络的虚拟性和社会性在不断刺激公众表达欲望的同时,也弱化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一些网民利用网络匿名制度的漏洞,故意制造、传播谣言,成为新闻反向事件的始作俑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反向现象,管理者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在治理过程中,一要加强新闻源头管理,建立信息自查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把好网络新闻生产第一关;二要制定官方对假新闻的认定标准和流程,避免因认定不清而引发舆论争议;三要把官方网站和“两微一端”作为辟谣的主战场,建立强化谣言驳斥机制,及时发声澄清事实,让肇事者及时道歉;四要建立舆情处置统一战线,设立具有监督举报、辟谣、案件曝光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并长期向社会开放,让民众监督和官方制约形成合力,倒逼新闻真实性。

2.完善媒体评价机制

现在媒体之所以追求新奇、速度、差异化,新闻的方向向故事化、娱乐化、标签化、煽情化发展,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关注度和点击率。这其中的原因也和媒体的评价机制有关。对于媒体的评价,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不能一味追求关注度、阅读量、评分、评论量等,要提高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更加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媒体的正面影响力,改变整个媒体行业的浮躁心态。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负面评价机制,比如媒体报道失实,有不同程度的反向新闻,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媒体的综合评价就会被扣分。最终还是要探索建立一套促进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媒体严谨报道。

图片[2]-网络热点事件中反向新闻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安稳项目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首码网

3.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需要摆脱焦虑心态,回归新闻职业精神。媒体人要回归新闻工作者的本位,严格遵守《新闻编辑管理条例(试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认真、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不为金钱诱惑,尤其不能为一定目的而策划不良新闻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坚持新闻客观真实原则,不要因为怕麻烦就去做键盘侠、操作员,只通过网络、电话等单一渠道了解新闻信息。 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亲自到新闻案发现场,深入采访当事人、目击者等相关人士,多方求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听信一方之言,理性思考,不盲从。撰写新闻稿,要坚守新闻五要素,客观陈述新闻事实,不刻意放大事件某一方面或为博眼球而传递片面信息,对事实真相尚不明晰的事件,不急于报道。坚守新闻自律,履行社会责任,严把新闻“出口”,才能提高媒体公信力。

4. 意见领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受众的媒介素质各有不同,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刻板印象,这在新闻报道初期很容易导致一些负面舆论的出现。此时,不仅需要媒体竭尽全力寻找真相,更需要素养较高的意见领袖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舆论控制环节,积极传播正面舆论,与理性网民站在同一战线上,强化理性网民的理性立场,让立场不明确的网民不妄下结论、随大流,让原本站在错误立场的网民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共同努力,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才能扭转整个局面。

五、受众更加理性,媒介素养不断提升

无论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还是真相调查的不彻底性,这些新闻反转中的不可逆转因素都加重了公众在信息获取和辨别方面的负担。公众不仅需要识别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扭曲信息,也需要辨别相对权威的大众媒体、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此外,很多新闻反转剧涉及法律、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相对专业的知识,由于缺乏专业视角,观众往往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情绪也夹杂其中。

面对这种情况,受众首先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风、不听一面之词、不随波逐流,要有质疑精神,对问题有自己基本的认识;其次要提高对新媒体的掌握使用能力,学会利用媒体多渠道获取信息,辨别媒体内容,独立获取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第三要增加知识储备,形成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了解,从而提高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第四要遵守网络用语规范,恪守网络道德与责任,不让网络成为暴力和极端情绪的宣泄口。

参考:

[1]石燕,刘冲. 反向新闻的成因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4(12).

[2]刘锋.新闻逆转背后的媒体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4(5)。

(作者为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免输入评论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