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6点49分。
高三的学生们吃完饭正在休息,准备晚自习。
成都,第49中学,一名男孩从5层楼坠落。
49中是成都市一所普通中学。(不是重点)(这个信息我查了很多资料,作为第一个客观背景)
他16岁。
我目前就读高中二年级。
姓氏:林。
他最初倒地后还有生命迹象,但半小时后救护车赶到时,他被当场宣布死亡。
救护车随后驶离。
警方抵达现场并展开调查。
结论是高空坠落死亡,排除他杀。
但第二天,5月10日,林的母亲发了一条微博,抗议对她的不公正对待。
这条微博确实写满了一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就像当初的江歌杀人案一样,真的会触动到每一个平凡善良的人,谁没做过人的儿子,谁没生过孩子?
所以,当有网友私信我,让我关注此事时,我毫不犹豫地转发了。不过,鉴于过去太多网络事件的反转,我在转发时问了一个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林妈妈的微博有如下疑问:
1. 我问学校为何拒绝家长入学,但他们没有回答。
2. 质疑学校为何立即让所有学生离开并且警告他们闭嘴。
3、救护车8点半到学校,孩子已经死亡,救护车为什么这么晚才到?
4. 不展示孩子的身体
5.学校表示将“采取法律行动”
6. 他说他的微博账号被封是因为他抗议不公正
林妈妈甚至说:“学校是不是想继续浪费我们的时间,最后给我们一罐骨灰就把我们开除了?”
平心而论,任何人看到上述信息都会感到愤怒和怀疑。
我也是。所以即便是在休假的时候,我也一直关注着这件事的进展。
时至今日,一些基本事实已经被多方重新验证,所以我们的情绪、愤怒、焦虑,应该首先回到事实本身,重新梳理。
首先要核实的是救护车的出动和到达时间,这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非常容易核实。
出动的车辆来自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该院于18时56分,即林某坠楼七分钟后,接到120救护车出动通知。
如果把120接到急救电话到安排车辆的时间(医院就在附近)也考虑进去,这个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现场应该有人第一时间拨打120的。
救护车于19时(当地时间7时)左右抵达学校。
救护车于19时31分(07时31分)返回医院。
因此,“孩子从楼上坠落后,在地上躺了2个小时,无人抢救”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救护车抵达现场,给出医学结论:“心跳、呼吸停止”。
因此,救护车空载返回。
按照正常程序,警方应该介入并接管。
事实上,根据成都警方的发布,他们确实在第一时间接手了此案。
“经过现场勘察、现场勘察、监控录像、电子数据检验、书证收集、尸检等工作,最终认定林某系高空坠落死亡,排除刑事案件。”
从警方公布的流程来看17c吃瓜黑料爆料,我个人觉得没有任何破绽。
他们在发布会上还对逝者表示了哀悼,这也是非常人性化的。
我用非常批判的眼光审视了警方的声明,并与家属(林母)的微博进行了对比,警方的声明非常有说服力。
那么,家属有没有看过监控录像?这才是最大的疑问所在。
事实上,家属也看了监控录像。
林父看了监控录像,当场签字“毫无疑问”。
视频被删除了吗?没有。
林某是如何坠楼身亡的?监控录像显示,他冲出教室后跳楼身亡。目前已知的自杀动机是与女友吵架后愤而离开教室。
我们再回顾一下时间,五月九号是星期天,是占寄宿制中学大多数的四十九中学生回家休息,然后周末返校的日子。
这两天,学校老师也放假了,林某刚回学校准备上晚自习(据林某母亲说,从家到学校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这两个小时也是吃饭时间),没有老师与他有过近距离接触。
因此发生欺凌和体罚的概率几乎为零。
相反,如果林某正在谈恋爱,他和女友很可能一个周末都没见面,或者整个周末都失去联系,或者整个周末都在微信上吵架。现在终于见面了,他很有可能急切地想找女友交流,但得到的却是一个糟糕的答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还未真正建立起生命意识——美国的研究表明,年轻人的大脑要到25岁才真正成熟。
很多时候,他们真的无法在冲动中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更不是很清楚人生不是游戏,游戏结束了就无法重新开始。
不幸的是,林先生已经去世了。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难查明。
最让我吃惊的是,林母发微博后,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众多破案专家,还有数量极其惊人的匿名“真相帖”。
而且瞬间就在微博、知乎上收获了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点赞。
作为一名长期的新闻观察者,我相信人们非常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他们都同情失去孩子的母亲。
不过,我也看过很多失去孩子的家长的讲述(我也转发过),其中很多家长的讲述远比林妈妈的更有根据、更有感染力、更有道理,他们讲述的关注度还不及林妈妈一天关注度的十分之一,一些经历更悲惨的孩子甚至没有得到林妈妈的百分之一的关注。
有些即使能逐渐引起关注,也得发酵至少两三天的时间,有的甚至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几天甚至几个月,逐渐引起一些大V的关注和转发,逐渐形成影响力。
一天之内,这个话题就成了全网热议话题。
与此同时,几项冗长的阴谋论也纷纷浮出水面——且全都是匿名的。
除非背后有一个驱动力,否则我的常识无法解释这样的沟通规律。
该阴谋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版本:为了给孩子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化学老师“向占位学生林某身上泼硫酸,并将他推下楼梯”。
关于此事件的传言截图
这是网上关于万丽霞老师的谣言
如果说我以前对其他阴谋论还抱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看到这个之后,我完全不再相信它们了。
这学校的老师需要用阴谋诡计来为孩子争取留学机会吗?更何况现在中学的交换生机会已经很少了(普通中学不是国际学校的就更少了),就算有,能杀人的老师总不能偷偷为孩子铺路,早点安排名额吧?(再说了,外人可能觉得高二的交换生很了不起,但教育系统里谁不知道交换生也不过如此吧?而且还要花不少钱。)
但这样的阴谋论,在知乎等地方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5月11日,第49中学门口突然出现大批人群,手持鲜花,甚至举着标语牌。
图片来自网络
许多人甚至是局外人。
说实话,我也关注过很多公共事件,事实上,我本人也是很多公共事务的倡导者。
但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公共事件在短短24小时内就在舆论场发酵,并成为全网各平台热搜。
并且在24小时内,就聚集了如此庞大的人数线下。
太快。
太快了,太快了。
林某的遗体并未火化,而是在警方接手后交给了法医。
为了使警方得出结论,对尸体进行法医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合理的。
至于孩子坠楼后,校方不让家长进校,而是把家长堵在校门外,这确实是事实。
我认为学校是有责任的。
当然,校方解释说,警方正在调查现场,所以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当时疏散学校其他学生也是情理之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一来警方要封锁现场调查,二来学生们也不应该留在如此恐怖血腥的现场。
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相信以如今的技术手段和刑侦工作,应该能够还原得非常清楚。
一起发生在中学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在如今的舆论形势下,警方似乎没有理由去改变真实结论,如果真的是谋杀案,警方抓人就好,就算校长是凶手,在如今的舆论和各方高度关注下,他也难逃一死。
这么费劲,又事关生死,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联系一个人?(这种案子也很难篡改,现场至少有几十个证人,怎么能篡改呢?)
警方报告上说“不是凶杀”,所以应该不是凶杀。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是怎么死的?
有可能自杀吗?
在我收集到的大多数青少年自杀案例中,父母没有任何自杀迹象。“开心”、“成绩好”、“仍在为明天/下周做计划”
其实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与父母的距离已经很远了,他们有自己秘密的小世界,而且绝不会告诉父母。
我理解林妈妈的心情,不管是谁,与自己养育了16年的孩子分离,心理上都是无法接受的,愤怒和难过无处发泄,心里的痛苦总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理由去归咎,更何况,一个母亲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自杀。
然而,儿童青少年自杀率仍然较高。
上海也发生过类似案件。
17岁男孩跳桥,起因竟是学校里与女友发生矛盾,男孩本来就心情很低落,回家路上又在车上与母亲发生矛盾。
经过大桥时,孩子打开车门冲出,跳下桥,当场死亡。(我们曾在公众号写过此案:17岁少年跳桥自杀,青春期孩子最危险的四个时刻)
许多母亲可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 16 或 17 岁时陷入爱情——这被称为早恋——并且通常是不可接受的。
孩子们向父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但父母在心理上仍把身体上已长成大人的孩子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孩子”。
青少年最难应对的,往往是他们成熟的身体、荷尔蒙的激增(他们的冲动指数甚至远高于25岁的成年人)、落后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缺乏情感经验。
他们的动力和身体就相当于一辆汽车,发动机是八缸的,但刹车和导航系统还没装上,更别说安全气囊了,司机没有驾照,但必须开始上路了。
此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应比7岁至14岁时高得多。
但大多数家长,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都暗暗松了一口气,认为除了成绩,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毕竟“他们现在能照顾好自己了”。
这是一个悲剧。
但这不是一个阴谋。
学校有责任吗?有。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谈恋爱,你有没有告诉过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情感危机?
针对特殊情况有没有什么心理干预?
当孩子在爱情上遇到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99%的学校不会教孩子们这些问题。他们要么给孩子们一个粗略而直接的定义:早恋是可耻的,早恋是一种罪过。要么他们会无视它,当它不存在。
事实上,这是青春期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最致命的困境。
林某跳楼之后,学校应该派专人去接待林某父母,或许不让他们进入现场,可以告诉他们这是警方的要求,但应该有人全程陪伴林某父母,让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地方,并尽可能进行心理辅导。
如此严重的悲剧,无论是与家长沟通,还是向公众公布,都需要专业化处理,不能对情况一无所知,更不能官僚主义。
这不是我第一次写这个问题,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林的母亲希望能为他的离去感到悲痛。
当我写下今天这篇文章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
而且今天还有一件更悲伤的背景:5.12。(️)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还有,珍惜那些已经去世的人所向往的、却再也回不来的美好生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