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术是广泛用于医疗临床的技术,用于治疗血胸、气胸、脓胸等疾病,并辅助开胸手术后的恢复。该手术方法涉及将引流管植入胸腔并与水封瓶连接,达到迅速排出胸腔内积聚的气体与液体,进而促进肺组织的扩张和功能恢复。本文将深入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护理要点。
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
胸腔闭式引流系统依据负压原理运作,旨在辅助排除胸腔内的气体与液体。该系统通过将引流导管插入胸腔,其一端与水封瓶连接,瓶中液面低于胸膜出口,形成负压环境。这种负压促使胸腔内容物沿引流管道排出,缓解胸腔压力,进而促进肺部的扩张。
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步骤
在执行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时,务必遵守医疗规范,确保安全与高效。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引流管,并验证其尺寸与患者状况的适配性。随后,在无菌条件下将引流管置入胸腔,精确调节其深度,避免对肺组织造成损害。最后,连接引流管末端至水封瓶,调整水封瓶的高度至胸腔出口下方60-70cm,以形成恰当的负压。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至关重要,涉及每日1至2次引流瓶更换、监测负压及评估肺复张。同时,术后需每30分钟定时挤压排液管,预防血凝块形成。护士应站在患者手术侧,手握排液管保持在导管入口上方10至15厘米处,确保挤压正确。
水封瓶的维护
500毫升无菌盐水置于水封瓶,液面需低于胸腔引流管出口60至70厘米,以防止胸膜腔逆流。需定期对病房巡查,监督引流效能,包括检测水瓶内气体泄露、玻璃管液面波动、引流管扭曲或压迫情况,确保引流通道畅通。对出现严重漏气症状患者,避免咳嗽指导以避免肺段康复期延长,以免影响术后早期拔管。
引流量的监测
若引流量维持在100ml/h以上且持续4至6小时未见减少,且床旁X线胸片显示出凝固性血胸征,患者表现出呼吸循环障碍,脉搏速率超标120次/分钟,呼吸频率超30次/分钟,则应诊断为胸腔活动性出血。此时,应考虑进行重复胸腔开窗手术以控制出血。引流管护理中,持续监测胸内负压和密切关注水封管液面变化至关重要。
拔管的时机
排出胸膜腔内气体和液体后,残余空间逐渐缩小。术后48至72小时期间,负压值普遍波动于1至3厘米水柱。依据胸片所示,应结合患者个体状况谨慎判定拔管时点。在搬运患者时,需保证引流瓶放置于胸膜腔以下,以避免液体回流和感染风险。对于产生气体的患者,必须维持引流管的畅通,严禁随意闭合。
拔管后的观察
若病情好转,呼吸状况改善且无引流管气体泄漏,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24小时夹管观察以判断拔管时机。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关注患者潜在的主观症状,如胸闷、喘息、呼吸不畅,以及气胸或皮下气肿等,并留意局部出血或渗出情况,异常情况需即刻报告医师并采取应对措施。患者体位不适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残留,诱发粘连性胸膜炎,严重者可形成包裹性积液,进而干扰呼吸功能。
胸腔闭式引流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操作,对医务人员的技巧和持续监护能力有严格要求。精确操作和适宜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几率。针对胸腔闭式引流的技术执行与照护,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愿意分享经验,敬请于评论区讨论。
暂无评论内容